11月8日下午,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在至善楼211成功举办了题为《免维护轮毂机械结构研究进展》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智能制造工程学院李彦霞副院长主 持,主讲人为周旭教授,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机械设计及理论领域。在讲座中,他详细分享了其研究团队在免维护轮毂机械结构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发现。

李彦霞副院长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李彦霞副院长首先向与会者简要介绍了周旭教授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成果。她提到,周旭教授在机械领域有接近20年的研究经验,并长期致力于轮毂机械结构及理论的研究,在免维护轮毂机械结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李彦霞副院长的介绍为接下来的讲座奠定了良好的氛围,激发了学院教师们对周旭教授研究成果的浓厚兴趣。
随后,周旭教授正式开始了他的研究分享。他详细介绍了免维护轮毂机械结构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其定义、核心特点以及研究团队在轴承游隙调整和可压缩隔套结构研究方面的突破性发现,强调了免维护轮毂在现代商用车技术中的重要地位。他提到,随着商用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对高效、耐用轮毂系统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免维护轮毂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周旭教授作详细分享
接下来,周旭教授详细阐述了免维护轮毂的定义和核心特点。他指出,免维护轮毂能够在长时间、高负荷的运行条件下保持稳定的性能,无需频繁维修。具体来说,免维护轮毂应能够满足行驶50万公里或2年内无需维修的要求。这一性能指标大大超越了传统轮毂,为商用车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深入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还重点关注了可压缩隔套的结构和作用。可压缩隔套作为一种先进的轮毂组件,其上下两端为直壁部分,中间由两段过渡圆弧连接,这种独特的设计使其能够灵活调节轴承游隙,确保轴承具有良好的预紧效果。为了进一步验证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还开展了可压缩隔套的正交试验和多目标优化研究。
教师们认真学习
周旭教授研究团队通过调整壁厚、小端过渡圆弧半径、大端过渡圆弧半径和小端直径等设计变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可压缩隔套具有更好的性能表现,能够满足不同工况下的使用需求。研究团队还与企业进行了紧密合作,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还通过参与横向课题,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推动了商用车技术的持续进步。
周旭教授遵循广东白云学院“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结合其研究内容,提出要利用学校地理优势,依托广东省及大湾区先进生产力,加强与企业的的深度合作;同时鼓励教师依托自己的同学或校友在行业内创立的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还可以促进教师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周旭教授的建议得到了教师们的热烈反响,纷纷认为,这一思路给为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图文/智能制造工程学院 郭毅坚)